上海译境翻译公司浅谈冯唐的译作《飞鸟集》
发表时间:2016/01/08 00:00:00 浏览次数:2427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2015年7月30日出版,同年12月28日即由出版方宣布下架召回,它所引起的争议由此可见一斑。《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中国文学界普遍认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郑振铎1922年出版的中译本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
但是单从诗意和押韵的角度来看,冯译本中有些确实优于郑译本,比如:
He has made his weapons his gods.
When his weapons win he is defeated himself.
郑译:“他把他的刀剑当作他的上帝。当他的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
冯译:“他尊他的剑为神 剑胜了 他输了”。
再如:
I cannot tell why this heart languishes in silence.
It is for small needs it never asks, or knows or remembers.
郑译:“我说不出这心为什么那样默默地颓丧着。是为了它那不曾要求、不曾知道、不曾记得的小小的需要。”
冯译:“我不知道 这心为什么在寂寞中枯焦 为了那些细小的需要 从没说要 从不明了 总想忘掉”。(忽略他把“in silence”译为“在寂寞中”吧。)
然而,就更多的诗而言,冯译本末倒置,或为了押韵或为了句式整齐而改变或歪曲了原诗。以诗集中的第一首为例: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
冯译:“夏日的飞鸟来到我窗前 歌 笑 翩跹 消失在我眼前 秋天的黄叶一直在窗前 无歌 无笑 无翩跹 坠落在我眼前”。
郑译:“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那么为什么冯译《飞鸟集》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在这本冯唐翻译的《飞鸟集》中,最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等几首诗的译法。但众口所指的“言语下流粗俗”应该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与其类似甚至还要过分的词句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时常可见,即便是冯唐本人的小说也远比这个更为露骨,怎么却从没见大家如此愤慨呢?总结分析一下,冯译《飞鸟集》被骂乃至被下架其实应归于以下两点:一是《飞鸟集》属于中学生必读书目,如果青少年误选了冯唐的译本,很有可能受到误导;二是冯唐的翻译伤害了广大文艺尤其是诗歌爱好者的感情,认为他亵渎了诗歌、亵渎了泰戈尔。
可能误导青少年,这个的确无可辩驳。然而是不是亵渎了诗歌和大诗人,那就见仁见智了。对于很多诗歌爱好者来说,诗歌就应该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要韵律优美又积极向上,即便是叙事或批评性质的现实主义诗歌也不该过于粗粝,总得文辞精当、主题深刻。像冯唐这样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盎然诗意一下子拉低到“舌吻”、“裤裆”之类的男女关系层次上,那当然是无法容忍了。
但事实上,就像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诗歌的起源本来也与两性之爱难以分割。譬如中国诗歌的老祖宗《诗经》中就处处可见男女之间的缠绵悱恻,甚至不乏“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召南·草虫》)这般直白的叙述。因此,如果说冯唐把赤裸裸的性描写放进诗里就是对诗歌的亵渎,那还真是有几分委屈。
更委屈的是,即便冯唐确实亵渎了诗歌,还亵渎且歪曲了泰戈尔原本的悠远诗意,我觉得这也并非是他刻意如此用以哗众取宠。众所周知,冯唐一直以来的文学风格就是走的下三路路子。你可以说他低俗,可以看不惯或者看不上,但是不可否认每位作家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诉求和表达方式。他作品中透射出来的个人情感、观念或许不符合大众的普遍认知,可在作者本人来说却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也是正确而美好的。
如今,冯唐只是把他一以贯之的风格运用到了诗歌翻译上,并未特别作出什么低俗化的改变,可见他首先从主观上就没有亵渎诗歌和泰戈尔的动机。相反,他以自己所热爱和崇尚的方式去解读泰戈尔,则更应当成是一种致敬。好比一个乞丐用残羹剩饭去供奉神灵,在你看来不屑一顾,却是他所能献出的最丰饶的诚意。
但是单从诗意和押韵的角度来看,冯译本中有些确实优于郑译本,比如:
He has made his weapons his gods.
When his weapons win he is defeated himself.
郑译:“他把他的刀剑当作他的上帝。当他的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
冯译:“他尊他的剑为神 剑胜了 他输了”。
再如:
I cannot tell why this heart languishes in silence.
It is for small needs it never asks, or knows or remembers.
郑译:“我说不出这心为什么那样默默地颓丧着。是为了它那不曾要求、不曾知道、不曾记得的小小的需要。”
冯译:“我不知道 这心为什么在寂寞中枯焦 为了那些细小的需要 从没说要 从不明了 总想忘掉”。(忽略他把“in silence”译为“在寂寞中”吧。)
然而,就更多的诗而言,冯译本末倒置,或为了押韵或为了句式整齐而改变或歪曲了原诗。以诗集中的第一首为例: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
冯译:“夏日的飞鸟来到我窗前 歌 笑 翩跹 消失在我眼前 秋天的黄叶一直在窗前 无歌 无笑 无翩跹 坠落在我眼前”。
郑译:“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那么为什么冯译《飞鸟集》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在这本冯唐翻译的《飞鸟集》中,最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等几首诗的译法。但众口所指的“言语下流粗俗”应该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与其类似甚至还要过分的词句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时常可见,即便是冯唐本人的小说也远比这个更为露骨,怎么却从没见大家如此愤慨呢?总结分析一下,冯译《飞鸟集》被骂乃至被下架其实应归于以下两点:一是《飞鸟集》属于中学生必读书目,如果青少年误选了冯唐的译本,很有可能受到误导;二是冯唐的翻译伤害了广大文艺尤其是诗歌爱好者的感情,认为他亵渎了诗歌、亵渎了泰戈尔。
可能误导青少年,这个的确无可辩驳。然而是不是亵渎了诗歌和大诗人,那就见仁见智了。对于很多诗歌爱好者来说,诗歌就应该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要韵律优美又积极向上,即便是叙事或批评性质的现实主义诗歌也不该过于粗粝,总得文辞精当、主题深刻。像冯唐这样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盎然诗意一下子拉低到“舌吻”、“裤裆”之类的男女关系层次上,那当然是无法容忍了。
但事实上,就像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诗歌的起源本来也与两性之爱难以分割。譬如中国诗歌的老祖宗《诗经》中就处处可见男女之间的缠绵悱恻,甚至不乏“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召南·草虫》)这般直白的叙述。因此,如果说冯唐把赤裸裸的性描写放进诗里就是对诗歌的亵渎,那还真是有几分委屈。
更委屈的是,即便冯唐确实亵渎了诗歌,还亵渎且歪曲了泰戈尔原本的悠远诗意,我觉得这也并非是他刻意如此用以哗众取宠。众所周知,冯唐一直以来的文学风格就是走的下三路路子。你可以说他低俗,可以看不惯或者看不上,但是不可否认每位作家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诉求和表达方式。他作品中透射出来的个人情感、观念或许不符合大众的普遍认知,可在作者本人来说却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也是正确而美好的。
如今,冯唐只是把他一以贯之的风格运用到了诗歌翻译上,并未特别作出什么低俗化的改变,可见他首先从主观上就没有亵渎诗歌和泰戈尔的动机。相反,他以自己所热爱和崇尚的方式去解读泰戈尔,则更应当成是一种致敬。好比一个乞丐用残羹剩饭去供奉神灵,在你看来不屑一顾,却是他所能献出的最丰饶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