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翻译,世界将会怎样?-翻译公司的深思
发表时间:2016/01/07 00:00:00 浏览次数:2335
“如果没有翻译,世界将会怎样?”
――翻译业呼唤社会关注政府扶持
“如果没有翻译,世界将会怎样?”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设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工作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对外传播和民族语文翻译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外交战线的翻译工作者活跃在各种重大国际场合、中外领导人会晤以及外交谈判桌上,奉献着他们的智慧和辛劳。科技翻译工作有效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带动下,我国新闻出版、对外传播、影视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空前活跃,“文化赤字”现象有了明显好转,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逐年缩小,全国引进与输出出版物版权比例从1999年的15:1下降到2011年的2.1:1……今天,我们可以充分自信地说,翻译工作已经辐射到各个领域,构建起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看到我国翻译事业诸多令人鼓舞的成就的同时,中国翻译协会今天把行业发展的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对翻译规律和重要性缺乏科学认识,制约了翻译行业的发展
重要的招标文书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时间的准备,而留给翻译的时间却以日计,导致翻译质量粗劣;高等院校大多不把译作算作科研成果;懂外语就能做翻译的误解普遍存在,对于翻译的高度专业性和培养期较长等特点认识不足……凡此种种,导致翻译地位低、稿酬低,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
――行业定位不明 缺乏准入制度
语言服务业这个新兴行业至今尚未纳入《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难以争取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翻译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然而,现行的法律法规既没有对翻译企业设定准入条件,也没有对翻译从业人员设定强制性的入职入岗条件,门槛很低,造成一批资质较差的翻译企业和从业人员进入翻译市场,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和翻译质量低劣。
――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
截至2010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翻译人员不足3万人;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人数为2.7万余人;翻译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迄今专业毕业生只有数千人。这样一支专业队伍难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主体是不具备翻译专业资质的“业余翻译”或“兼职翻译”。
――语言服务业总体规模小、水平不高
在3.7万余家在营企业中,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占总数的46.8%,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仅占0.4%。产业的集中度比较低,能够起到行业风向标作用的龙头企业极少,制约了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能力,行业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理解和认识翻译工作的基本规律,加大对翻译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今天已经提到议程。
在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各方人士形成共识,希望国家统计部门尽快将语言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立法部门针对翻译的专业性特点制定翻译行业企业和翻译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并通过立法予以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将翻译译著视为翻译专业教师的学术成果;文化主管部门设立国家级翻译或对外传播奖项;经济主管部门将语言服务业作为经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性行业加大扶持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推进翻译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经济环境,提升翻译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准,进而提高我国对外交流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对行业和翻译专业领域的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着力缓解人才资源紧缺,造就专业化、职业化的翻译人才队伍;推动翻译工作创新,提升全行业的现代化水平;以行业发展为己任,加强行业自律和自身建设的行业发展目标。
――翻译业呼唤社会关注政府扶持
“如果没有翻译,世界将会怎样?”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设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工作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对外传播和民族语文翻译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外交战线的翻译工作者活跃在各种重大国际场合、中外领导人会晤以及外交谈判桌上,奉献着他们的智慧和辛劳。科技翻译工作有效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带动下,我国新闻出版、对外传播、影视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空前活跃,“文化赤字”现象有了明显好转,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逐年缩小,全国引进与输出出版物版权比例从1999年的15:1下降到2011年的2.1:1……今天,我们可以充分自信地说,翻译工作已经辐射到各个领域,构建起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看到我国翻译事业诸多令人鼓舞的成就的同时,中国翻译协会今天把行业发展的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对翻译规律和重要性缺乏科学认识,制约了翻译行业的发展
重要的招标文书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时间的准备,而留给翻译的时间却以日计,导致翻译质量粗劣;高等院校大多不把译作算作科研成果;懂外语就能做翻译的误解普遍存在,对于翻译的高度专业性和培养期较长等特点认识不足……凡此种种,导致翻译地位低、稿酬低,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
――行业定位不明 缺乏准入制度
语言服务业这个新兴行业至今尚未纳入《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难以争取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翻译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然而,现行的法律法规既没有对翻译企业设定准入条件,也没有对翻译从业人员设定强制性的入职入岗条件,门槛很低,造成一批资质较差的翻译企业和从业人员进入翻译市场,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和翻译质量低劣。
――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
截至2010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翻译人员不足3万人;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人数为2.7万余人;翻译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迄今专业毕业生只有数千人。这样一支专业队伍难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主体是不具备翻译专业资质的“业余翻译”或“兼职翻译”。
――语言服务业总体规模小、水平不高
在3.7万余家在营企业中,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占总数的46.8%,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仅占0.4%。产业的集中度比较低,能够起到行业风向标作用的龙头企业极少,制约了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能力,行业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理解和认识翻译工作的基本规律,加大对翻译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今天已经提到议程。
在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各方人士形成共识,希望国家统计部门尽快将语言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立法部门针对翻译的专业性特点制定翻译行业企业和翻译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并通过立法予以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将翻译译著视为翻译专业教师的学术成果;文化主管部门设立国家级翻译或对外传播奖项;经济主管部门将语言服务业作为经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性行业加大扶持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推进翻译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经济环境,提升翻译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准,进而提高我国对外交流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对行业和翻译专业领域的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着力缓解人才资源紧缺,造就专业化、职业化的翻译人才队伍;推动翻译工作创新,提升全行业的现代化水平;以行业发展为己任,加强行业自律和自身建设的行业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