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法律英汉互译中的用词|学习规范英语的翻译技巧|正规翻译公司|翻译公司的报价
自严复先生提出“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之后,无论是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傅雷先生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先生的“化”,鲁迅先生的“宁信而不顺”,还是苏联翻译家费道罗夫的等值论,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说,英国彼得·纽马克教授的“传意翻译和语义翻译学说”等,从根本上都未能突破“信、达、雅”三原则,而都只是对翻译的基本原则提出的各自不同、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的见解。
然而对于法律翻译而言,问题的本质在于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从对文、史、哲、宗教,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经验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而法律翻译自有其独特的规律与特点。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依据法律英语来对这些原则进行新的阐释。
一、法律英汉互译用词的原则----信、达、雅的阐释
(一)信---- 准确性(accurate)与精确性(precise)的博弈
无论是哪一种翻译理论,都把“信”作为最基本的原则。然而对法律翻译而言,信却有着与一般文本的翻译,甚至于法律文书(广义如判决书、律师函),截然不同的内涵。
一般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的“信”所代表的是译文应有较高程度的准确性,在传递原文所包含的基本信息方面较少失真。然而对于法律的翻译而言,仅仅做到准确性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为追求声韵、节律、修辞、甚至为了受众的文化层次而做出的变化、省略(无论是在词汇选择层面,还是句子结构层面)或含糊其词都是不允许的。
试举一例。
在对World Justice Project的法治指数(Rule of Law Index)的翻译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类句式:如“The laws are clear”。看似简单的一句句子,然而翻译起来却会出现问题,其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are一词在这里的含义。
一些翻译人员认为应将其译为“法律应该明确”,而实际上这种翻译方法混淆了法律上“应然”与“实然”的概念。在法律领域内,法的“应然”是指法应当是什么, 法的“实然”是指法实际是什么。试比较“The laws shall be clear”一句,我们就可以发现“The laws are clear”在作为考察指标的法治指数中所指的应该是法律的实然状态,而不是应然状态,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法律是明确的”。
此外,国内有很多专家和学者经常批评现在翻译法律的人员翻译出来的句子非常的生涩,一般人(甚至是外国人)根本就看不懂。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法律毕竟不是文学作品,其翻译文本的受众局限于专业人员,而不是普通大众,否则律师行业的存在似乎就无必要了。因此为保持法律的精确性而降低语言美感是必然的结果。
(二)达---- 简练与累赘,专业与非专业的博弈
所谓“达”,就是指要使用关联通顺的语言来表达原文中完整的意思。
法律翻译中,对“达”一词的错误理解往往源于对使用重复词的厌恶和非专业化的考究。一般而言,法律的用词有些类似于中国的古文,其使用的是最简单明了词汇,但是表达的却是最复杂的含义,因此译文要做到达就必须习惯使用“平庸”的词汇、叠加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以及进行专业化的考究。
以赔偿一词的翻译为例。在一般的英译中,人们常常喜欢使用 compensation一词,然而问题在于在法律英语中,compensation系指“对他人的损失给与价值相当的货币,或其他等价物,以使受损一方回复其原有状况”。[2]从该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该种补偿/赔偿的形式为何,其根本目的是给予受损方以“回复原状”的可能,此处即使牵涉到金钱,其也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相对应的,在法律英语中,金钱类赔偿是有专门用语的,即damages。该词系指“一方当事人的行为致使另一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或权益受损害,从而由前者向后者支付的用以赔偿或补偿的金钱。”[3]因此在翻译赔偿一词时,应按照实际含义来选择用词,而当含义不明确时,则应该叠用:“damages and/or compensation”。
又比如wine 和 liquor这两个词。在常人看来,这两个字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实际上wine一般指葡萄酒和中国的黄酒,而liquor一般指烈性酒和白酒。那么在一个禁酒的法律中,你就要注意对两个字的选用了。如果是全面禁酒,那么你就应该同时使用两个字,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
专业化的考究也同样重要。比如assign,delegate, negotiate 和transfer四词的意思都是转让,也常常被翻译人员混用。实际上在法律英语中这四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用法。一般而言,assign所表示的是转让一种权利,即“assign…right”,delegate所表示的是转让一种义务,即 “delegate…duty/obligation”,negotiate常被用于表示对流通票据的转让,而transfer被用于表示上述三种事项以外的转让。又如tax, tariff, duty, levy都可以被译作税或者税收,但是这四个词的实际概念都不相同,用法的差异也很大。
翻译时若不加考究而随意选用词汇,必然导致法律条文翻译的不清晰,含糊其词,摸棱两可。如此一来,不但会使法律条文无法被执行,而且会给法投机者留下很多的法律漏洞。
简单而言,在法律翻译中我们应该认真甄别不同的词汇,没有必要重叠使用的词汇,就采取简单用词,但对于必须采取的叠加词汇,也不可随意舍弃不用。此类叠加的词汇还包括acknowledge and confess, aid and comfort, breaking and entering, cease and desist, each and all, fair and equitable, fraud and deceit, hand and received, hold and keep, let or hindrance, null and void, rest, residue and remainder, sole and exclusive, will and testament 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很多法律英语的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喜欢用拉丁词汇,似乎这样就显得特别的专业和正宗。然而在现实中,这种翻译反而显得很不专业和虚假,因为大多数法律专业用词中的拉丁词汇所表示的意思与我国法律、法规用词的含义并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对我国法律、法规真实含义的歪曲,是绝对不可取的。
(三)雅---- 庸与美的博弈
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的写作和翻译中,用同义词和近义词在不同的地方来表达相同的概念被看作是作者对语言文字有较深造诣,而未能做到这点的文章从某种角度上而言是一种“庸文”,是谈不上“雅”的。然而在法律翻译领域内,在同一法律的不同条文中,即使使用从同义词词典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个法律概念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法律翻译的选词一定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采用同一(一组)词汇表达同一法律概念,且在整部法律中要保持关键词用词的一致性,并与有关法律中具有相同释义的词的翻译保持一致。此外,法律翻译只能使用官方认可的规范化语言或书面语,采用中性词汇,不得使用方言或俚语。
综上所述,法律翻译的用词必须达到精确的程度;采用现行法律中已有释义或有关法律文件中对其已有界定的词义或法律概念,并且在整个翻译文件中保持一致;妥善选择专业词汇,力求译文做到清晰、简练,不含糊其词,摸棱两可;采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使用方言、俚语等。
二、对法律英汉互译部分用词的探讨
根据多年来从事法律翻译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想就一些词汇的选择提出些许想看法,以资共同探讨。
(一)追究
在法律翻译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追究法律责任/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文。从目前翻译的实践来看,追究一词的主要有两种译法,一是investigate,一是prosecute。
在法律用语中,investigate是指“to inquire into a matter systematically; to make (a suspect) the subject of a criminal inquiry”[4],因此其对应的中文应该是“调查、侦查、查问”;而prosecute是指“to commence and carry out a legal action; to institute and pursue a criminal action against (a person)”[5],其对应的中文应该是“提起诉讼”。
从这两个词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investigate一词主要是强调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调查工作,而prosecute一词所强调的是对犯罪行为责任的追究行为。而在法律条文中,“追究法律责任/追究刑事责任”一般是在“情节严重,构成犯罪”之后,很明显,调查工作已经完毕,责任已经分清,因此笔者认为的译文中“追究”一词的翻译使用prosecute更为妥当。
(二)处罚
在法律翻译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处罚”一词的翻译。从目前翻译的实践来看,处罚一词的主要有两种译法,一是 punishment,一是penalty。
在法律用语中,punishment是指“a sanction—such as a fine, penalty, confinement, or loss of property, right, or privilege---assesses against a person who has violated the law”[6]; 而penalty是指“punishment imposed on a wrongdoer, esp. in the form of imprisonment or fine”[7]。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发现,punishment 一词所涵盖的范围远超于penalty一词,其几乎涵盖了处罚的所有形式,即包括自由刑、财产刑、剥夺资格刑、以及其他各种刑罚。鉴于我国的“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因此,对该词的翻译似乎应以“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为妥。
(三)强制
在法律翻译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强制”一词的翻译。从目前翻译的实践来看,强制一词的主要有两种译法,一是 compulsory,一是mandatory。
在法律用语中,compulsory是指“compelled; mandated by legal process or by statute”[8]; mandatory一词是指“of, relating to, or constituting a command; required; preemptory”[9]。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compulsory的强制性来源于法律或法律程序的强制规定,而mandatory 的强制性来源于某种命令或行为。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如果该强制行为属于法律规定的范畴,那么我们应该使用 compulsory,如强制拍卖----“compulsory auction”; 而如果该强制行为来源于一种命令或行为,则应该使用mandatory,如强制性条款---“mandatory clause”。
(四)规定
在法律翻译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规定”一词的翻译。从目前翻译的实践来看,规定一词的主要有三种:provide, stipulate,和prescribe。
在实际运用中,provide是指(法律、法令、合同等)的规定,而对应的名词provision则是指条文;stipulate是指(明确)约定,而对应的名词stipulation则是指契约或协定中的实质性条款;prescribe是指(预先)制定,规定,而对应的名词prescription是指时效/命令/指示/规定[10]。
从三个词的含义上看,stipulate一词主要适用于合同中的约定,prescribe主要适用与时效相关的规定,如prescribed time limit,而provide则适用于表述法律规定。
(五)“目的与依据”条款
我国现行法律文本的第一条一般都是“目的与依据”条款。此类条款的翻译中出现的、争议较多的是两个句式的翻译,一是目的,即“为了......”;一是依据,即“根据......的规定”。
1、目的
翻译某一法律的目的条款时,常常出现的翻译句式有两种,一是“For the purpose(s) of …”,一是 “With a view to …”。采用哪种句式为妥,笔者认为要从立法的实际含义来看。
首先,任何一项立法都是基于某种客观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对该种问题予以解决(规范)的方案。因此立法之目的实际上应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某一问题的客观存在,一是解决(规范)某一问题的主观意愿。
例如,“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素质教育,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一句,其本身的第一层含义应是“客观实际中存在适龄儿童、少年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侵犯,义务教育未能均衡发展,素质教育亟需加强的现象”,其第二层含义是为达到“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素质教育,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之目的而采取了立法的措施。
其次,在法律英语中“For the purpose(s) of …”这一句式主要有三个意思:“为了......目的”、“就......而言”以及“为施行......条”。在正式的法律文本中,一般在表述“就......而言”以及“为施行......条”时才会较多采用“For the purpose(s) of …”这个句式。如:For the purposes of subsection 3, permission shall be in writing and ……。而相对的,“With a view to …”句式则同时包含着“以......为目标”,以及“鉴于/考虑到......”两层含义。
因此个人认为,在目的与依据条款的翻译中,似采用“With a view to…”的句式更为妥当。
2、依据
翻译某一法规、政府规章的目的条款时,常常出现的翻译句式有两种,一是“according to…/in accordance with…”,一是 “on the basis of …”。采用哪种句式为妥,也要从立法的实际含义来看。
首先,在法律英语中,“according to…/in accordance with…”的含义是“根据......”;而“on the basis of …”的含义是“by taking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11],即“以......为基础/基于....../依据......”。
其次,从立法表述来看,个人认为,立法所基于的法律、法规实际上是遵循其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扩展,而不是亦步亦趋,完全的照搬照抄,这一点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因此在翻译中,似以采用“on the basis of …”更为妥当。
三、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英译用词的建议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文学英语不同,法律英语翻译的用词的选择要求很高,因此作为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专业翻译人员,应该努力加强学习,要深刻领会其本质的东西,切实把握词汇的真实含义和必要的句式,要注重法律英语的真实性而不应留恋于华丽的辞藻;时刻注重把握原文的各种背景,而不要随心所欲,要在确实了解词汇含义的前提下慎重选词而不应在对词汇的真实含义了解不清的情况下随意选择,从而不断提高翻译质量。
具体而言,应该努力做到:
1、就本身素质而言,鉴于法律英语有着其本身独有的特点。翻译人员应该切实掌握由法律术语、行话、古旧用词、外来词、同义/近义词、累赘词等构成的法律专有词汇,不能抱着随心所欲的态度,望文生义,随随便便的选用词汇,必须做到对这些法律专有词汇进行必要的分析、归类,并在实践中予以掌握和运用。
2、就词汇的实际运用而言,法规翻译的用词要达到精确的程度;应采用现行法律中已有释义或有关法律文件中对其已有界定的词义或法律概念,并且在整个翻译文件中保持该词的一致性;不能含糊其词,摸棱两可,必须做到既清晰又简练;不仅要有卓越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有关领域的专业法律知识;必须采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使用方言、俚语等。
3、就句式的实际运用而言,翻译人员应该切实掌握法律英语的专有短语/句式,并且正确和灵活地运用这些短语/句式。
[专家论坛]
编者按:本期转摘的是张慈赟先生有关英文报纸翻译的一篇演讲稿,对于从事法律专业翻译的人员来说,不无可鉴之处。张慈赟先生1984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新闻硕士的学位,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上海日报总编辑和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在过去30多年的翻译大量实践中,有很多很成功的经历,出版的译著包括《中文习语》以及故事《中苏关系》,《聊斋志异》、《古代西藏史》,多数的译作的翻译方向都是由中文到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