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翻译出错,工期延误3个月?工程翻译必须注意这些
2022年,某中资企业在东南亚承建的桥梁项目因图纸翻译错误,将“预应力束张拉控制值”中的“MPa”(兆帕)误译为“psi”(磅力/平方英寸),导致现场施工参数偏差超过20%。承包商按错误单位施工后,桥墩锚固区出现裂缝,被迫返工重建,项目延期近3个月,直接损失超千万元。
此类事故并非孤例。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近三年因技术文档翻译问题导致的海外工程纠纷年均增长17%,其中术语错误、单位混淆、安全警示遗漏是三大“隐形杀手”。
1.工程翻译的特有专业要求
与普通翻译不同,工程翻译需同时跨越语言壁垒与专业壁垒,其特殊性体现在:
-术语精准性:例如,机械领域“液压先导控制”必须严格译为“hydraulic pilot control”,而非“hydraulic pre-control”;法律文本中“shall”与“may”的法律效力差异需明确传递。
-标准体系对接:需熟悉国际规范(如美国ASME标准、欧盟ENISO12100)与本地化需求。某企业因未将中文“应”对应ASME的强制条款“shall”,被客户以“不符合技术规范”拒收。
-多模态信息处理:图纸、符号、三维模型需与文本描述统一。例如,孟买垃圾发电项目土建规范中,“DBO模式”需结合设计、建造、运营全流程语境阐释。
2.工程领域译员的选拔与培养标准
为保障翻译质量,我们建立了四层筛选机制与持续培训体系:
-硬性门槛:要求译员具备机械、土木等工程专业背景,或持有CATIA/Solid Works等工程软件术语库操作认证。
-实战测试:应聘者需完成“通用稿+专业稿”翻译测试,例如将FIDIC合同条款或风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文件转化为目标语言,由专家从术语准确性、技术逻辑一致性、行业表达习惯三维度评分。
-动态评价:通过“季度评级+年度评估”调整译员级别,参考客户反馈与错误预警记录(如润滑周期描述与技术参数冲突等)。
-校企协同培养:与高校合作开设“工程翻译工作坊”,引入交通工程、国土资源等场景化课程,强化译员对施工流程、国际工程管理的理解。
3.大型工程项目翻译案例
-哈萨克斯坦60MW风电场项目:
在翻译《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时,发现原文中“基础环安装垂直度偏差≤1‰”未注明测量基准。经与总工确认,补充“以法兰面为基准”的说明,避免吊装阶段塔筒倾斜风险。该项目采用关联翻译理论,通过“明示—推理”两轮循环,确保技术指令被译文读者无损理解。
-孟买垃圾焚烧发电厂土建规范翻译:
针对“DBO模式”下土建总体规范的被动句与复合句(如“Thecompactionshallbecarriedoutinlayersnotexceeding300mm”),采用语态转换+增译法,译为“压实应分层进行,单层厚度不得超过300毫米”,既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又保留强制条款的约束力。
4.工程术语库建设与技术赋能
-多模态术语数据库:
整合文本、图像、三维模型等资源,例如“剪力墙”一词同步关联构造示意图、受力分析视频及国际标准代号,支持VR/AR可视化查询。目前已积累工程机械术语12万+词条,覆盖卡特彼勒、日立建机等头部企业标准。
-动态风险预警机制:
当翻译内容出现“极限值”“安全距离”等关键词时,系统自动触发与客户技术参数的交叉验证。例如,某盾构机手册中“顺时针旋转”与图示方向矛盾,经预警并沟通客户后修正,避免海外施工事故。
工程翻译的精度,直接关联施工安全与项目成败。我们通过专业译员选拔、术语库共建、全流程质控,已为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提供超过500个国际项目的语言支持。在“一带一路”共建深度推进的今天,让精准翻译成为工程出海的“标准件”,正是我们持续践行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