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冒险的翻译家——戴大洪
发表时间:2017/12/16 00:00:00 浏览次数:2700
一谈起戴大洪,许多人都知道前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总经理,许多人对他熟知都是因为他敢说真话,于是行业内流传着“戴大炮”的大名,在其离开足球行业多年之后,戴大洪为自己寻求一个新的身份——翻译者。现在的戴大洪,几乎决口不提他曾经关于足球的事,当媒体采访戴大洪时,他这样说道“别问足球的事情了,时过境迁,我对它已经不感兴趣。”如今的戴大洪更希望自己能是一个翻译者,现在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翻译上面,他一周跑步两次,每次都是十五公里,也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状态,能够多翻译几本著作出来,他是一个在翻译的中冒险的翻译者。
2007年5月,年近五十一岁的戴大洪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译者生涯。他翻译的第一本书,是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当时戴大洪本是为了校对原先的一个中文译本,没想到阴差阳错地开启了自己的译者生涯。译完《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之后,好友止庵给戴大洪介绍了卡萝尔·斯克莱尼卡的《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现在回想起来,戴大洪觉得最难翻译而且自己最不满意的就是卡佛的传记。在翻译卡佛传之前,戴大洪已经翻译了四章安妮·阿普尔鲍姆的《古拉格:一部历史》。在结束了卡佛传的翻译工作后,戴大洪接着翻译了《古拉格:一部历史》,他把前四章又从头看了一遍,改正了之前译错的地方,本来因翻译困难而空下的部分也译出来了。戴大洪觉得翻译卡佛传是一个分水岭。“《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好歹有个以前的译本作为参考,卡佛传完全是新译,所以感到非常困难。卡佛传译完之后,自己的翻译能力有很大长进,我也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接着戴大洪又陆续翻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以及最近出版的《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到目前为止,戴大洪总共出版了将近四百万字的译著。
与谈自己相比,戴大洪更愿意谈谈他译的这些书的作者。他首先谈到《西班牙内战》的作者伯内特·博洛滕。博洛滕并不是一名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他义无反顾地毕生追寻被“精心伪装”起来的历史真相,为未来的历史学家留下了“一笔不朽的遗产”。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约瑟夫·弗兰克同样倾其一生撰写了“二战以后最优秀的传记作品”。威廉·夏伊勒在灾难降临人间之际坚信文明的永恒价值,以深刻的反思记录了历史的重大时刻;而安妮·阿普尔鲍姆则不避学术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揭示了苏联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这几位作者的经历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即在种种历史、际遇的巧合中,长期坚持自己的追求,最终都为各自的研究领域贡献了里程碑式的学术巨著。戴大洪尤其佩服《西班牙内战》的作者伯内特·博洛滕。博洛滕作为记者见证了西班牙内战,之后又专心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竖起了一座将使未来的研究者永久受益的学术丰碑”。可以说他是凭借一己之力颠覆了某些西班牙内战研究的结论。博洛滕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研究至今仍然不被主流学术界所认可。戴大洪说他进行的是“一个人的战争”。“他单枪匹马挑战整个史学界,你可以说他没有打败任何人,但其他人也无法打败他,只能假装没看见他。”戴大洪说他在博洛滕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受到了鼓舞和激励。他说他对博洛滕和弗兰克产生了某种身份认同:“你得有多死心眼才会去做那样的事?”
戴大洪是在“文革”当中完成基础教育的。“文革”开始那年,他上小学三年级。让戴大洪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高一的语文老师某一天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某某某教导我们说,中学生应该学一点语法。在那之前的九年教育中,戴大洪不记得老师讲过语法。在那之后,戴大洪接受的仅有的英文教育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他在大学里学习的两年科技英语。戴大洪说:“我现在翻译的所有基础就是这些了,其他都是在教育体制之外自己完成的。”
1977年戴大洪考入大学之后,报名在英语慢班学习英语,从26个字母开始学起。当时没有听力、口语、写作课,开设英语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阅读与科技相关的英文资料。1979年冬天,为期两年的科技英语课程结业考试结束,在那之后,戴大洪再没有接受过任何英语教育。因此戴大洪打趣地说,自己开始翻译时,是嘴不能说,耳不能听,手不能写,眼不能读。
因此,当五年后戴大洪开始翻译时,字典便成了戴大洪须臾不能离手的工具。戴大洪翻字典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不认识英语单词,所以必须翻字典。第二是虽然认识,但是害怕记错了,所以要翻字典确认一下,保证不出错误。第三是虽然认识某个单词,但在翻译过来时觉得意思不够准确或者译文不够完美,所以要翻字典看看有没有别的意思或者在查阅中得到某种提示。
戴大洪用的都是纸质的字典,他觉得网络靠不住,不能轻易相信它。只有特别简单的句子,他才会用网络的翻译软件查一查,以弥补自己不熟悉某些最简单的习惯用法的不足。戴大洪说,他对事物的判断有三种依据:事实、常识和逻辑。具体到翻译,事实就是原著的文本和字典;常识是关于原著内容的知识和各种各样的参考书,他常用的参考书之一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这方面他不完全拒绝网络,经常查阅维基百科,不过极少使用百度百科,他认为后者非常不靠谱;逻辑就是语言逻辑,他翻译时除了弄清词句之间的语法关系之外,还要弄清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不清的话,他不会写在译文里。
戴大洪认为“直译”和“意译”的说法有问题,这种分法本身就含混不清。他说:“翻译就是按照作者的叙述方式把作者表达的意思译出来,严格来说不存在直译和意译,因为中文和英文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我就是尽量尊重作者的表述形式,把原著的内容译出来。常听人说到 翻译腔 ,译书难免有翻译腔。因为这是翻译而非自己写作,要尽量尊重原著的表述方式,表述方式与内容往往具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英语常用插入语,戴大洪会用破折号把插入语插入句子中,因为如果不用这种形式可能导致全句重心的转移。他的这种译法引起许多读者的不满。戴大洪说,现在他也注意尽量不用破折号,但在必须使用时,他宁愿冒得罪某些读者的风险。对于信达雅,戴大洪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觉得在这三者之中,达是第一位的。译文可以达而不信,达而不雅。但是如果连达都做不到,信和雅便无从谈起。他所谓的“达”就是语法、逻辑关系准确的流畅文字。
2013年戴大洪被深圳“年度十大好书”评委会评为“年度致敬译者”后,有人在网上指出了《古拉格:一部历史》前六章中的四十处错误。戴大洪看到后,对照原著对这四十处译文进行了核对,将自己认识到错误的地方做了改正,自己认为不错的地方保留下来,然后把这些译文发给那位批评者求教。“之后此事没了下文,我倒是希望他把全书核对一遍,这等于是帮助我查找了错误,同时教我弄清了许多问题。我对他是心存感激的。”戴大洪说。
下一篇:解读赴日就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