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搜狗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实时机器翻译技术或让同声传译失业”?

发表时间:2017/05/25 00:00:00  浏览次数:2171  

同传现在已经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但还有待规范)的行业了,需求随着国内外交流的加剧,也在不断增大。很多之前不需要翻译、同传的场合,慢慢的也有同传的渗透,比如公司内部讨论、知乎Live等等新的场景。客户越来越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客户对于翻译的需求是什么?仅仅是语言转换吗?

从功能上说,我觉得搜狗的翻译某一天,会有技术能力实现无缝的转换,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对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本土的创新,从大的趋势上看,我们应该支持、拥抱和保持乐观,而不是用个例去否定技术的进步性,打压创新和探索的积极性。

但是很多场景下,你会发现,翻译的存在意义是很多元的,不仅仅是为了翻译而翻译。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沟通。

而沟通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艺术,而不是纯科学。也有知友提到了,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再创造的程度、标准,是非常主观的,没有标准答案。比如上面有个例子中提到UN同传——我们可能认为这句话点到为止就可以了,但是代表们却认为一定要把比喻中的本体说出来,但是对听众来说,也许知道了这个本体也并没有什么意义。作为翻译,在从听到说那么短的时间内,要做出判断、取舍和选词,是很有挑战的一件事。一场会下来精疲力竭,往往累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对权力的权衡、形势的判断以及风险的预判。

因此很多场合下,译员并不是作为一个语言转换机器而存在的,他们是一个调解者。曾经有客户说过,我们需要翻译去为我们争取思考的时间;我们需要翻译去替我们化解激烈的矛盾;有一个第三方在场,我们有时还可以“不厚道”地归咎于翻译没翻到位从而争取自身利益的保障。很感激客户的坦诚,从我个人来说,作为一个纯技术派出身的翻译,刚出道的时候,在被客户投诉时,往往会非常自责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认为是自己功力不足。但是后来经历的项目多了,也就看清楚一件事背后复杂性,慢慢地可以放下包袱,问心无愧地享受这个过程了。

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吗。也许有一天搜狗、或者谷歌、或者百度,以及各位程序员,可以从机器的角度非常精确的做到字对字的翻译,功能上是可以替代的。但是情感上,或者情境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够达到的效果,是机器翻译没有办法替代的部分。所以在做翻译大概五年的时间里,我并不会担心机器会让我们失业,但是我会担心那些拥有语言技能和商业技能的专业人士,能够比翻译这个第三方更完美和顺畅地促进沟通,为企业更有效率地创造价值。

不过从这个角度看,一名好的翻译不应该仅仅关注语言转换的部分,而是一个综合素质都很厉害的专业人士——快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临场应变、抗压能力,以及从业时必须要具备的时间管理、自我品牌管理、客户关系维护、问题解决能力等等外延技能。这样的能力在手,不管在哪一行,恐怕都不会担心失业,也不会担心搜狗会取代这个职业。因为任何所谓“成功”,从来考察的都是多个要素的综合体,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本身。

希望这个答案,给很多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朋友,提供一些指导和信心。自律、坚持、磨练、进步、明智、反思,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份工作去挖掘、培养这些良好的品质,自我成长,而不是追求某一个具体的职位。“同传”这个身份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光环,除非你知道你拥有的比“同传”多得多。